光華論壇
2025/11/16 習近平的「威權式」多邊主義難令人認同
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為了與美國領導的民主陣營相抗衡,多年來倡導多極化的多邊主義,也打造許多國際性會議與西方國家對抗。無論是9月8日的金磚國家領導人線上峰會,或是9月初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會議」等,他都反覆強調全球事務的多元化發展,絕不是單一國家主導一切,想藉由中共主張的「中國大陸特色治理模式」,顛覆二戰之後以自由民主規則為基礎之國際秩序的意圖顯而易見。
習近平這項外交政策主要是針對美國及西方民主國家,傳達對中國大陸無法參與塑造現行國際規則的不滿,因此即便明知道暗地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僅違反國際法,也跟中共「不主動侵略另一主權國家」的長年主張背道而馳,為了與美國一較長短中共也在所不惜。
近年來,中共在習近平帶領下,積極拉攏俄羅斯、北韓及伊朗等威權國家,被形容為「新威權軸心」。他期望先以中國大陸的政經影響力削弱華府在全球各地的勢力範圍,進而達到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權地位。換言之,美國總統川普推出的關稅戰讓中共有了可乘之機,有了所謂「東升西降」的認知及宣傳,畢竟這樣的政策隱含著民族復興大業的終極目標。
習近平在今年的「上合峰會」提出「全球治理倡議」,包含「奉行主權平等」、「遵守國際法治」、「踐行多邊主義」、「倡導以人為本」和「注重行動導向」五大原則。他表示,各國應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些原則的含義包括「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並且「不搞『雙標』,不將少數國家的『家規』強加於人」,強調沒有一個國家能例外。
隸屬於中國大陸國安部、受中共中央外事委員會領導的「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傅小強就說,今年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關於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的聲明》彰顯了「上合組織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的態度和決心」,並表示習近平已經為國際社會指引了「全球治理倡議」明燈。
「習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綜合研究室」主任吳曉丹也表示,「全球治理倡議是中國大陸為國際社會貢獻的公共產品,為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維護戰後國際秩序、重振真正的多邊主義提供關鍵指引,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完善指明前進方向,把全球治理理論與實踐推向新的歷史高度」。吳曉丹強調,習近平的「全球治理倡議」是同時具有「時代性、科學性與實踐性」的原創思想。
然而,中國大陸學者的學說支持仍無法令人信服,最重要的關鍵點在於中共的言行不一及窮兵黷武的擴張野心,共軍在東海、臺海、南海及邊境的強勢、甚至威脅他國的不文明作為,以及中共屢屢藉著其經濟力施壓落後國家,證明這些外交辭令只不過是欺騙世人的漫天謊言而已。
首先,共軍長年來違反國際法,藉由威逼或脅迫手段侵擾周邊國家,還傳出有惡意進入菲律賓等國領海的違法行徑。近期,中國大陸又被發現在中華民國的經濟海域非法開發,意圖造成合法佔領的既定事實,這些作法都已對區域安全穩定造成嚴重傷害。
其次,共軍這些年以其海空優勢進逼臺灣,時常以演訓為由干擾臺灣周邊水域,不僅嚴重破壞兩岸關係的和諧,更干擾國際水道的暢通運行,必然也會對國際經濟發展造成相當大影響。據中華民國國防部統計,共軍的船艦與軍機這兩年侵擾臺海的次數分別有超過3000架次,甚至在特定日期針對臺灣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這種恣意破壞國際法及區域安全的作為,各國不斷提出抗議,北京當局仍無動於衷,現在卻高喊「奉行主權平等」及「遵守國際法治」等口號,豈不是一大諷刺!
最後,南海是涉及到多國安全的重大區域議題,多年來東協(東盟)都希望能以外交談判方式達成約束各國的行為準則。然而,中國大陸表面上支持、也願意參與多邊協商,但到最後簽署關頭卻強硬反對,還試圖藉著雙邊談判施壓周邊國家就範。倘若中共真的希望推進多邊主義協商模式,為何不願從南海談判開始呢?
從中共推動自己創立的多個跨國組織的目的即可看出,口頭所說的尊重多邊主義及全球治理倡議等理念,無非是向特定國家推銷其所謂的「中國大陸特色政治制度」,並透過所謂「相互尊重主權」排除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干預,強硬地打造能遂行中共威權理念的勢力範圍,其實已明顯違反人心與人性,還淪為抵制現行國際秩序的溫床。
自2021年上任以來,習近平多次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到今年的「全球治理倡議」,試圖打造具「中國大陸特色」的新國際秩序,藉此提升中國大陸的國際地位。他有此理想無可厚非,中國大陸本就應該對全球事務負起大國責任,但其言行不一使得各國無不心生警惕,防範其對外行為。
事實上,要獲得國際社會認同與尊重其實不難,就是依循國際規則處理全球事務,不該以非和平手段逼迫他國,而是做個真正的文明大國,否則再多語言都難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