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5/09/20 習近平缺席「金磚峰會」引議論

今年的金磚峰會在巴西里約舉行,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亭罕見地雙雙缺席,引發國際社會側目!由於此時正值烏俄戰爭持續談判,普亭不遠行尚且能理解,但習近平選擇留在北京,改派總理李強出席,並未藉訪問巴西之際擴大與南美國家的互動,就相當令人費解,而習近平的健康狀況更引起猜測。
 
金磚峰會是中國大陸、俄羅斯、印度及巴西共同發起的新興市場跨國組織,主要是展現非傳統西方國家的影響力。以經濟力來看,金磚會員國的總體GDP佔全球的40%,且人口數超過全球一半,影響力不容小覷。更重要的是,4個主要經濟體確實已超越俗稱的7大工業國家,包括英國、法國和義大利。因此,金磚峰會期待能站上國際舞臺,發揮更大影響力,也是無法避免的國際政治趨勢,畢竟這些國家都希望能改寫既有的國際秩序,並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
 
這次峰會主題包括AI發展、加薩危機與如何因應美國的關稅政策,暫時擱置討論已久的去美元化議題,應該是有意避開美方壓力。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峰會採取謹慎基調,特別是中國大陸不願觸怒美國,因為意識到「現在不是讓這兩個世界前兩大經濟體加劇摩擦的時機」。
 
對此,習近平今年選擇缺席峰會,應該是有暫緩與美國衝突的考量,況且會員國對議題有歧見,像是中東問題及氣候變化,這些都難達成共識決,或許這也是習近平沒有出席的原因。
 
對於習近平減少公開露面難免會引起外界對他的健康狀況或大權旁落的討論。美國華爾街日報分析,認為習近平缺席的主因很可能與他年齡漸長有關,因此選擇保留體力優先處理國內重大問題或出席在北京主辦的重要國際峰會,而放手讓其他領導人分擔次要出訪行程。不過,經濟學人則提到,雖然現在就論斷習近平已經式微還太早,不過從他授權給親信處理非重要事務的作法來看,他應該是追隨毛澤東及鄧小平晚年「垂簾聽政」的作法,將權力牢牢掌握在手,再由副手們執行。或許將來會看到這種分工模式反覆出現在媒體版面。
 
中共期望藉由「金磚峰會」這種外交場合擦亮大國招牌並奠定其國際地位,逐步邁向世界強權與民族復興的目標。然而,在國際社會仍對共產體制抱持高度警惕的情形下,習近平想一躍成為領導世界的領導人,恐怕比登天還難。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就點出了關鍵。首先,由於中國大陸、俄羅斯及印度等主要國家各有盤算,金磚峰會僅是一個提供各國表達意見的平臺,並非嚴謹的國際組織,也不是像歐盟這樣能制定政策,有普遍共識的聯盟,所以無法團結起來對國際政治產生實質影響。最多,只是成為會員國領導人的政治秀舞臺。
 
其次,金磚成員國已由最初的5個創始國,倍增到目前的10個正式會員國及10個夥伴國。然而,成員國越多,尋求共識就越難,尤其當會員國之間的紛爭被提到峰會討論時,就會破壞這跨國組織的凝聚力與影響力。
 
中國大陸過去10多年以「一帶一路」倡議,向第三世界國家擴展經濟版圖,也同時對外輸出其外交與軍事實力。然而,隨著龐大債務導致這些國家瀕臨破產邊緣的狀況接連出現,包括聯合國在內的眾多國際組織也不斷呼籲北京免除或減少這些國家的債務支出,習近平引以為傲的倡議反而成了「現代經濟殖民帝國」的代名詞,直接削弱他期待的國際領導地位。
 
北京一再辯解沒有爭奪國際霸主的企圖,更無意取代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然而,從中共對外宣傳口吻來看,恐怕無法取信於多數國家。很顯然,政治制度才是決定國際信用度的重要因素,否則再多的認知戰都難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