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5/06/30 拚經濟、重拾人民信心是當務之急

 大陸知名媒體《財聯社》根據「中國大陸國家金融監理總局」最近公布的數據,大為驚訝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國」全國銀行業法人機構只剩下4295家,相較3年前的4602家,已經整整少了307家,幾乎等於每4天就有一家銀行「消失」不見,讓大陸許多民眾憂心忡忡,提心吊膽自己辛辛苦苦所攢的血汗錢,會不會一夕之間就化為烏有?究竟有哪些銀行才靠譜?
    由於中國大陸經濟持續放緩,民生消費不振,地方財政壓力沉重,向來被視為是「最安全堡壘」的銀行業,竟也出現令人擔憂從未有過的史上最大的動盪跡象。《財聯社》在報導中即指出,光是2024年一年之內,就有195家法人機構退出市場,創下近年來的新高紀錄。
    事實上,過去3年就有307家銀行業機構退出市場,且倒閉潮正在加速中,2024年「消失的銀行法人」的突出數字,更是讓人驚奇有感。
    根據《財聯社》的觀察分析,近年來的銀行倒閉潮,並非單純是「自然淘汰」或「市場重整」那麼簡單,很多退出的銀行也不是因為經營策略調整,而是被迫合併或被收購。尤其是村鎮銀行、農商行與農信社這類服務基層的地方性金融機構,因受先天體質較弱,或是人謀不臧等因素影響,遂成為這場「金融重建」中最先被犧牲的一群。
    無可諱言,近年來中國大陸銀行業確實面臨多重壓力,包括經濟下行、外資撤離、過度炒房與爛尾樓暨建商融資問題所引發房地產的危機,以及未能及時解決金融風險暴露等因素發酵,導致部分中小銀行出現倒閉或合併的現象就屢見不鮮,對大陸人民信心,自然而然也就會產生嚴重的衝擊,甚至崩解。
    以中國大陸20年來首家被接管的商業銀行–包商銀行為例,在風險管理與危機處理沒有一套完善的處理機制,加上中共中央銀行、也就是中國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疏於對中小銀行的監管,使包商銀行依賴同業負債,卻未能及時獲得有效周轉,違約結果不僅破產下場,而且也導致中小銀行融資成本上升,直接衝擊市場信心與同業面臨流動性緊張。
    其次,2022年河南多家村鎮銀行因大股東違規挪用資金,導致儲戶無法提款,又無解決良方對策,讓人民對這些中小銀行的不信任,立馬爆發出擠兌的事件風波,一時成為國際關注的熱議話題,這波因金融機構治理缺陷,最終也讓監管單位感到事態嚴重,不得不開始整頓清理問題銀行,光是去年就有將近200多家的中小銀行取消運營資格,但是對老百姓的傷害已經是難以彌補的。
    《財聯社》於報導中特別引用數據強調,超過75家村鎮銀行在2024年被其他機構合併吸收,另有超過55家則是被收購,只是近年來多家省級銀行陸續成立,意味著大量中小農村金融機構失去法人資格,合併而成為其分行是趨勢使然所致。
    至於農商行與農信社也因銀行倒閉、經濟放緩與房地產的危機形成惡性循環,也呈現搖搖欲墜,將會是進一步拖累經濟增長的稻草,中共當局不能小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絕非虛言,必須審慎處理。
    基此,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謝田曾認為,中國大陸有這麼多銀行關門是很嚴重的事情,原因顯然是整個中國大陸經濟嚴重衰退,甚至實體企業的融資活動、金融活動都在減低,導致銀行的盈利減少,出現呆帳壞帳、資金流不正常或者是資金短缺,大幅虧損,連帶影響中國大陸金融業掀起裁員和降薪潮。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多年前即指出,中國經濟出現內外失衡問題,最關鍵、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在於金融改革不到位所致。另位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副教授張穎婕,更是一針見血直批習近平領導的中共當局,只是擅長畫大餅,導致民眾毫無信心,其實經濟發展結構是否健康,才是大問題,現在老百姓還是市場主體都對未來前景憂心忡忡,做生意做不成、錢放在村鎮銀行還取不出來,紛紛想往外逃。她不得不要送習大大「困局無解、體制無救」八個大字。有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教授則認為,中國人民銀行因仰觀中共當局臉色,致使出手救市作為太晚,才會造成中國經濟發展不彰與銀行倒閉潮的發生。
    無論是謝田曾教授的觀察,或是張穎婕等學者的「恨鐵不成鋼」直言,都是希望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不能倒,中國經濟衰退對全球而言並非福音!因此,要有效解決銀行倒閉,重拾人民信心之道無他,就是拚經濟,拿出具體擴大內需與招商引資的務實可行策略,輔導構建良好的創業環境與創造就業收入機會,使百工得以復甦,帶動經濟市場信心,讓人民就有能力、也願消費,在良性循環下,經濟發展必然恢復昔日榮景外,銀行實施健全監管體制與保險制度,人民存錢就再也不用擔心領不到錢;而不是管控言論,或是下令封口,甚至拘押處分專業有識之士。
    總而言之,中共不要將「經濟發展大環境」作為種種難題的歸咎藉口,誠如新華社網評《企業經營壓力挑戰怎麼看》所言:「難中謀變、難中尋機、銳意進取」,只要中共當局能夠深刻體悟「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真諦,廣納雅言而不一意孤行,拚經濟絕對可以發揮行穩致遠的底氣,在重重的逆境中,披荊斬棘,走出一條讓人民有信心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