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5/06/19 期待中共將心比心,方能解開兩岸之結
有道是:「心病終須心藥治,解鈴還須繫鈴人」!鑑於兩岸關係日益緊張,實非兩岸人民之福,賴清德總統最近再度向北京當局表達:「只要對等尊嚴,臺灣很樂意與中國進行交流合作,透過交流取代圍堵,透過對話取代對抗,朝和平共榮方向發展」,並「期待中國能理解臺灣人民希望過著民主、自由與有人權的生活」,由衷期望能夠建立彼此尊重的關係!中共若能將心比心,停止文攻武嚇,恢復兩岸理性溝通機制管道,誠心誠意進行交流合作,才是消弭誤解、爭執,解開當前兩岸枷鎖之鑰,重回兩岸共存共榮、互惠互利的美好時光。
由於中共當局對賴清德總統領導的執政黨,始終帶著有色眼鏡且狹隘武斷的偏見,未能體現時代民的主流民意與自由、民主與人權的普世價值,自2006年5月20日蔡英文總統執政起,就在「偏聽則暗、偏見則罔」的迷思下,致使兩岸關係每況愈下,且已形成區域衝突的引爆點,隨時都有爆發戰爭浩劫的可能,中共確實不應再一意孤行,以臺灣作為轉移大陸內政、經濟、社會等各項嚴重問題的藉口。
2025年歲屬「蛇年」,深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薰陶的華夏子民,都由衷祝願天下蒼生「蛇來轉運」、「蛇麼都好」,而非「蛇在荒唐」與恐懼,但是中共似乎未能體悟「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真諦,反而變本加厲,對臺霸凌手段愈發無所不用其極,與習主席口口聲聲、言猶在耳的「兩岸一家親」話語,完全背道而馳,也讓2300萬臺灣人民對「中國」表裡不一、口是心非的作法,感到匪夷所思。
根據最新的民調,臺灣人民把「中國人」,當作自己唯一身分認同的僅有2.4%,創下調查以來的歷史新低點;希望臺灣與中國大陸「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有33.2%,也創下調查以來的歷史新高,如果將各個希望「維持現狀」再決定的選項相加,總計近九成臺灣人希望臺灣能與中國大陸保持現狀,也就是「互不隸屬」。
儘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事辦主任王毅與政治局常委與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多次表達「兩個確立」、「四個意識」、「四個自信」及「兩個維護」等口號,但絲毫讓臺灣人民無感!原因無他,當共軍幾乎是天天軍機飛越海峽中線、軍艦不時在臺周邊海域出沒,針對性軍演似乎更成為常態性的舉措外,更運用各種手段發展組織,意圖滲透、破壞臺灣政府運作與人心分化,並在國際上處處打壓臺灣的地位空間,如此令人「有感」的動作,怎會讓臺灣人民相信中共政權的善意與誠信呢?
今年3月間,賴清德總統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將「中國」定義為《反滲透法》所指涉的「境外敵對勢力」,並發布因應臺灣面對國安及統戰威脅的17項策略。賴總統最近在接受媒體專訪中特別提到:「臺灣和中國比鄰而居,中國累計最大外資來源是臺灣,一年往來中國經商投資的臺灣人約有200萬人,這個關係是很密切,但是如果不是不得已,是不會做這樣的定位」。
賴總統說,《反滲透法》明確定義:「與我國交戰或武力對峙的國家或團體」,就是境外敵對勢力。中國沒有放棄武力攻臺,且對臺灣的文攻武嚇、統戰滲透愈來愈嚴重。
因此,在這種狀況下,他是「不得已、也不得不根據《反滲透法》將中國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才有辦法能讓國人了解情勢,國家體制才有辦法根據這方向去調整;不管是修法或政策調整,目的是確保國家安全、社會安定,還有臺灣人民可以長治久安。」
此外,賴總統也特別澄清說明,他的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是「立足臺灣、布局全球、加強美國、行銷全世界」,「布局全球,當然有包括中國在裡面」。
賴清德總統最近在接受日本《產經新聞》總編輯山崎浩志的專訪,誠摯希望「在對等與尊嚴的基礎,與中國大陸展開交流與合作,把對抗轉為對話,封鎖轉為交流」的心意,體認「戰爭沒有贏家」的鐵律真理外,並強調「臺灣社會一直存有善意,舉例來說,臺商投資為中國社會創造許多就業機會,帶來安定。說明臺商不只透過對中國大陸的投資獲利,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換言之,兩岸和平共存、共同繁榮,遠離兵戎相向,才是福惠兩岸人民的王道。
總而言之,中共當局只要能夠將心比心,展現格局氣度,恢復兩岸正常溝通機制,方能解開當前兩岸之結,深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必能為兩岸關係帶來春暖花開的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