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4/12/18 評論中國「學術酒吧」風潮
中國北京、上海等地近期掀起「學術酒吧」風潮,各地酒吧舉辦非正式學術討論會,邀請人文社會學科的名校博士分享研究。創新議題及開放的交流空間吸引不少大學生和剛畢業的年輕人參與。主辦單位會邀請人文社科領域的博士或青年學者帶著研究成果到酒吧與聽眾分享,聽眾大多是大學生或職場年輕人。
學術酒吧的崛起反映了當前中國的社會樣態,隨著中國經濟增長及都市化,中國的年輕人尋求更深層次的生活意義,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社交不再僅限於傳統娛樂形式。在國際化與網路資訊的推動下,這些知識需求不再僅侷限於學校或正規教育場所,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輕鬆、非正式的互動空間。學術酒吧成為年輕人自我表達、獲取知識及建立社會連結的空間。在此氛圍下,「學術酒吧」不僅是單純的飲酒娛樂,而是通過學術講座、知識分享來創建一個文化沙龍,讓人們以輕鬆的方式探索新知。在多元文化滲透與社交網絡的促成下,學術酒吧不僅逐漸變成是中國青年現代生活方式的一種,亦成為一種個人形象、價值觀表達的途徑。年輕人試圖通過對思想和文化的探討,在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代找到自我定位。這反映了中國年輕世代渴望超越物質生活的需求,並希望通過與他人交流來進行思想碰撞,以此來建立文化和社會身份。
不過,因為中國青年的資訊取得更加容易,也更願意透過學術交流對文化與思想的看法,這也體現出為何中共近年逐漸加強社會維穩、網路控管。中共政府自知威權共產不是個好的體制,在現今國際社會,民主制度與自由市場是公認的主流體制,因此中共政府深怕青年接受的資訊愈來愈全面,能夠比較好壞、能夠有更多自己的想法,因此加強社會控制,盡可能不讓這些中國青年成為中共眼中的「不穩定因素」。
但照理來說,依據過去習近平政府的習慣,這種活動應該很快會被管控甚至禁止,但現在這種類型的「學術酒吧」卻越來越蓬勃發展,為何如此?筆者認為中共有認知到學術酒吧的流行也成為中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契機之一,在現在國際環境下,軟實力才是決定國家是否能夠在國際體制下擁有地位的關鍵,就是「故事的好壞決定一切」,例如美國的好萊嗚、可口可樂、麥當勞等,強大的軟實力通常來自於非政府與公民社會。但從過去中共廣設「孔子學院」來看,以前的中共並沒有認知到這件事。但「學術酒吧」的出現提供了自由交流的文化象徵,顯示中國社會在思想開放上的一面,有助於中共包裝出一個更具現代化、包容性的國家形象的假象。
學術酒吧的性質使其能在輕鬆的社交場景中談論學術,避開了較為敏感的政治話題。由於這些活動通常不涉及激進的反政府言論,政府對其採取了「默許但監控」的態度。
對於特定非政治化的社會活動,尤其是能夠抒發年輕人壓力的場合,中共給予相對自由的活動空間。在面對學術酒吧的情境下,中共藉由模糊的管理方式,既能控制思想傳播的底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青年需求,以減少潛在的社會矛盾。
然而,這種彈性管理仍存在明確的界限,特別是涉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或政治敏感議題時,政府有可能進行干預。根據過去的案例,政府一旦察覺這類聚會的內容可能激發反對情緒或政治質疑,可能會迅速實施相關措施加以管控。因此,學術酒吧的運營往往也需具備一定的「自我審查」意識,避免觸及紅線。不過,根據中共前幾個禮拜萬聖節活動的管控,能夠合理推段或許未來這種活動一但稍微處碰中共的「敏感地帶」,很快就會受到管控甚至消失。
學術酒吧的興起是中國當前社會氛圍變化的具體展現,突顯出中國青年思想的進步與改變。如同過去的文藝復興,這或許是改變中國社會的契機。但中共仍然一意孤行施行威權專政,思想無法改變,仍想將中國人民關在「中共最棒」的牢籠中,學術酒吧或許會如同「白紙革命」 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