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4/01/28 龍年鯉躍龍門行大運

各位聽眾朋友:
       今年是農曆甲辰年,恰好輪到十二生肖中的龍當令。龍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古人有「雲從龍,風從虎」的說法,只要龍或虎一出現就意味著風雲變色;又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最靈妙的動物來象徵一年裡的四季,其中龍代表著就是東方,以及生氣蓬勃的春季。而與龍有關的成語也不少,像是「龍蟠虎踞」、「生龍活虎」、「鯉躍龍門」、「龍潭虎穴」、「龍爭虎鬥」、「龍吟虎嘯」、「龍驤虎步」、「龍飛鳳舞」、「龍章鳳姿」,都跟龍的神異和尊崇脫離不了關係。
       在中國古代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的動物;甚至於人類的始祖伏羲、女媧都是龍身人面,所以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但是,龍的起源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比較能夠被學術界認可的是「圖騰說」,認為龍是取自於中國古代部落的圖騰所演化來的。在部落之間發生戰爭後,由勝利者將失敗者吞併,並取失敗者圖騰的一部份加到自己的圖騰裡去,經過不斷的互相吞併,最後組合成了「龍」的形狀。這就是「龍」擁有多種動物特徵,並且合為一身的原因。而傳說中對龍的描述說,牠的頭像駱駝、眼睛像兔子、頭上的角像鹿角、耳朵像牛耳、尾巴則像蛇,還有像老鷹的利爪和魚身上的鱗片等,集合了多種動物的特徵。
如果從動物學的觀點來探討龍的起源,又有另一番見解。根據動物學家的研究,龍的原型是體軀龐大的爬蟲類動物,主要是代表水龍的鱷魚以及代表山龍的巨蜥。上古時代,中國大陸的氣候又暖又濕,這兩種動物所在都有。而古代黃河流域的地形氣候也常有龍捲風發生,同時伴隨著暴雨、閃電、冰雹的自然現象,這就塑造了龍盤旋而上、風雲變色的形態和樣貌。
此外,還有鯉魚轉化成龍的故事;傳說古時候黃河之上有座大到難以見到全貌的「龍門」,有一條鯉魚經過無數次的努力,終於奮身跳過了龍門。跳過龍門的鯉魚這時卻變成了另一種形象,頭上長出兩個鹿角,身上長出了四條腿,還有鷹爪和兔眼,轉化成了上能通天、下能潛海的龍,又同時有了呼風喚雨的能耐。這就是「鯉躍龍門」成語的原由,用來形容一個人考試中舉,或者一朝飛黃騰達,身份和地位有了很高的提升。
一直到現代,龍仍然被民間視為祥瑞的象徵,從古今書畫、陶瓷、絲綢編織、玉石雕刻、寺廟的柱子等等,都可以見到龍的蹤影。在古代,龍更是皇帝的象徵,只有皇帝能夠在黃袍繡上五爪金龍,所以黃袍又稱為「龍袍」,至於其他的大臣和皇族僅能用四爪的龍,他們身上穿的則是「蟒袍」。皇帝又稱為「真龍天子」,皇宮使用的器物也以龍為裝飾,甚至於皇帝身上穿戴的玉珮帶飾,也都鏤刻著龍紋和龍的造型。而與皇帝有關的事物也多以龍為標記,例如「龍床」、「龍顏」和「龍體」。龍在中國是皇權的表徵,擁有極其尊崇的地位。
       當然,中國人過農曆春節,免不了要有舞獅、舞龍的娛興節目,來增添熱鬧的氣氛,也希望帶來吉祥和好運。這意味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有新年祈福的意思。關於舞龍的由來,大概是因為古人民智未開,覺得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又是水的主要來源,龍也就很自然成了掌管風雨的天神。自古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掌管風雨的龍,被人們當作是吉祥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也就順理成章了。
人們之所以要舞龍,跟上古時代科學知識缺乏,對自然現象敬畏的態度有關。每逢乾旱時節,就由巫師仿效龍的姿態與動作,迴旋舞蹈,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就是舞龍的起源。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商朝的時候就有作龍祈雨的習俗,但是,舞龍則最早開始於漢代,一直流傳到今天,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霖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文康娛樂。遠在唐、宋時代,舞龍就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到的表演,甚至成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動。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在我們即將送走兔年、迎接龍年來臨的此刻,回顧過去,瞻望未來,寄望在龍年開春伊始,海峽兩岸共存共榮,迎來龍騰虎躍的新氣象,為兩岸民眾創造經濟繁榮、社會均富、自由民主的生活福祉。最後,祝福大家在龍年裡大展鴻圖,鯉躍龍門行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