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3/09/23 紀念孔子誕辰,弘揚中華文化,開啟兩岸和平新契機

今年9月28日,是全球華人尊稱為至聖先師,與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並稱為東、西方最偉大思想家的孔子,2574歲的誕辰紀念日。
    由於孔子的思想深刻影響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思維理念,成為中國人 品德行為的準繩,近年來 大陸吹起「孔子風」,舉行祭孔,並在世界各地成立孔子學院,使孔子思想成為當今顯學,更是中華優良文化的精髓底蘊。本名鄧先聖,少年時改名鄧希賢,後來因為革命需要,再更名為鄧小平的中共前領導人,對孔子的尊敬,也不言可喻。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西元前551年出生於山東曲阜。在他70多歲的人生歲月裡,雖然曾短暫出任魯國司寇,協助君王抗敵,治理國家,他更不辭舟車勞頓,周遊列國宣揚理念,希望能消弭兵戎相向,為天下蒼生帶來「富而好禮」的和諧社會,遺憾的是,天不從人願,使孔子感到志向難以實現。
    不過,終其一生,孔子將全部心力放在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並發揮「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精神,使孔門學子個個都是賢才俊彥,後代尊稱為「萬世師表」或是「至聖先師」,而且也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福國惠民的淑世思想,並未隨著時代巨輪的變遷而褪色,迄今依然明耀,不僅深深地影響中國人的思想與行為,而且也成為各國想了解、學習漢學與中華文化的不二目標。
 遙想兩千多年前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以有教無類開啟平民教育的先河;布衣可為卿相,「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再也不是空想,這是何等偉大的理念、胸襟、遠見和功德!孔子集中華文化之大成,弘揚儒家「仁、義、禮、智、信」思想,化育了生長在中華大地、朝鮮半島、日本和東南亞遼闊地區的眾多人民,他的思想主張甚至影響西方社會,在21世紀的今天 依然散發出光和熱。
 「半部論語治天下」,說明孔子學說兼具理論與實用;「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更是後人對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由衷的敬佩與禮讚。
也許有人會問:中華文化在哪?事實上,中華文化不必捨近求遠,處處可見,既在亭臺樓閣、雕樑畫棟之上,也在漢、唐、明、清的典章制度之內,更在市井農村戲曲小調之中。它時而以詩詞歌賦、書畫工藝優雅現形,時而又以鬧市偏鄉百姓揖讓交談 樸素呈展。它在祖墳墓碑之上、在言語文字中、在舉手投足之間,以修齊治平勵志、用忠孝節義傳世,流淌在我們的血液深處!
    炎黃子孫慎終追遠、厚德載物,中華古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滋養豐富了古往今來無數的生靈與心靈,在顛沛流離、動盪時局中,屹然挺立!文化 是軟實力,更是強大的凝聚力與吸引力,中華文化涵蓋有形及無形的意象,是兩岸關係和人民交流的最大公約數,更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臍帶和紐帶。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19世紀西風東漸,20世紀全球化浪潮湧動,21世紀更有許多挑戰 橫亙於前,中華文化更需要認真灌溉養護。    因此,應秉持「宜考舊,勿厭舊,宜知新,勿騖新」的務實態度,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與時俱進、發揚光大,匯聚中外文明精華,結合現代多元教育,掌握新知趨勢脈動,知行合一、力行實踐,使中華文化成為提升社會精神和物質文明建設的引擎,並持續在海峽兩岸、全球各地展現力與美。
    尤其,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 對中華文化保存極為完整,體現孔子思想中心的仁本精神 更是有目共睹。早在1952年將9月28日訂為「孔子誕辰紀念日暨教師節,在各地孔廟遵照古禮,舉行「釋奠禮」,紀念孔子有教無類,誨人不倦的教育精神,並設師鐸獎頒發給老師,為國家社會培育許多優秀人才,提升國民素質的教育貢獻。這幾年來,無論是發生在大陸各地的天災或是世界各角落的災難,臺灣人民總是在第一時間伸出溫暖的手,協助災民度過難關,成為厚實的精神靠山,就是最好的例證;而政府落實民主政治,發揮專業效率,為人民服務的情懷,這些 都是孔子思想的實踐。
    因此,不斷高喊「兩岸一家親」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共當局,更應改善兩岸關係,透過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使中華文化能激濁揚清,化育萬民,促進社會和諧,帶動人類和平,進而邁向《禮記》「禮運大同篇」的理想境界。尤其更期望儒家「理、氣、和」的王道文化思想,能夠消弭兩岸誤解,化干戈為玉帛,促進和平共榮,實現 和諧 富強 康樂的共同理想。
    總而言之,期望中共當局能夠效法臺灣,真心紀念孔子誕辰,弘揚至聖先師的思想與教育精神,相信中共推動政改,必能消除官員違法亂紀、杜絕商教與一般民眾「向錢看」不惜鋌而走險的黑心舉止,使社會風氣達到更為清明和諧的地步,讓中華文化更加發光發熱,並開啟兩岸和平關係的新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