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5/04/23 不再熬夜加班:中國大陸「反內捲」運動的內涵
近幾年來,中國大陸社會一直在喊「反內捲」,可是什麼叫做「內捲」?簡單說,就是大家都在一個封閉的競爭環境裡,拚命拼時間、拼力氣,卻很難換來相應的收穫。用網路流行語來形容,就是「跟自己人殺得你死我活,卻不知道為什麼要殺」。這在職場上最直接的體現,莫過於「996」文化:早上九點上班、晚上九點下班、一週工作六天,甚至有的公司還推動「007」(一週七天,每天24小時 on call),只差員工沒打地鋪住在辦公室。於是,當市場監管總局開了反「內捲式競爭」的座談會,而多家知名企業如大疆、美的、海爾陸續祭出「不准加班」令,大家都瞪大眼睛:這是要當真,還是說說而已?
大疆在深圳總部直接來個「晚上九點趕人下班」,而且不是喊喊口號,而是管理層、人資輪番去辦公桌區請員工「出去走走、回家休息」。這種手段畫面感十足,甚至有人拍影片上傳網路,引起了大眾好奇:「看吧,老闆這次終於要我們休息了!」結果才過沒幾天,就有人開始抱怨:「帶電腦回家,繼續寫程式」「老闆明面上趕人走,暗地裡卻透過微信等通訊軟體,凌晨還在催文件」,加班似乎沒消失,只是轉移陣地到家裡,或者乾脆是「硬闖公司不給補貼」。
其實,要理解這種現象,我們先得先中國大陸當下的社會氛圍。從人口老化到年輕人就業壓力,再到高房價與育兒成本,整個社會都繃得緊緊的。很多人寧可用「長期加班」來證明自己還有價值,至少可以拿到額外加班費,或者換來一點晉升希望。幹勁足的時候覺得「辛苦就當磨練」,可是一回頭,身體已經被透支;再看公司,人員來來去去,年輕員工一批接著一批,似乎誰都不想做「工作的機器」,卻又被現實推著往前衝。當政府開始正視到這種「疲態」不斷蔓延,擔心這會導致年輕人生育意願更低,內需無法被帶起來,甚至社會整體創新力下降,於是便想用行政與政策手段「矯正」這股過勞風。
企業或許也慢慢發現,高工時模式並不是永續的競爭力來源。像是美的明確禁止下班開會,還要求「不要再用華麗的PPT溝通」,直指那些形式主義的流程耗費太多精力。美的還把關門時間提早到晚間六點多,不只不給加班機會,甚至連飯後「順手再寫點程式」都不行。對一些嚴重依賴加班費的員工而言,這無疑是一大衝擊,因為加班費少了、收入減了。但公司方面認為,這樣做能讓大家把「準備開會、狂做簡報」的時間,拿去真正思考產品、技術或市場策略。有些管理層私下透露,如果員工能用更高效率完成工作,或許就不用再留在公司耗時間,真正落實「work-life balance」。
海爾則更乾脆:宣布所有部門實行雙休,連研發人員也不准週六來公司,大門不開、食堂不供餐。聽起來很大快人心,問題是,很多研發專案的時程一旦被壓縮,員工可能反而週末在家繼續趕進度;結果就是,一邊對外宣稱我們公司已經「反內捲」,一邊私底下還是搞「隱性加班」。不僅如此,員工若沒有加班費作為補償,面對生活開銷更是壓力不小。於是,大家在網路上吐槽:有些公司是乾脆連微信討論也鎖起來,有些公司則維持一貫作風,用各種會議通知和訊息追殺到半夜。整個狀況彷彿是一場「大規模勞動實驗」,官方和企業希望修正不健康的工作模式,卻在執行過程中面臨種種難題。
要解釋這種「落差感」,除了政策與企業文化,還有中國大陸整體的經濟結構因素。中國大陸過去二、三十年來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不少產業靠著充足且相對廉價的勞動力迅速崛起。在野蠻生長的時代,拚命加班或許真能帶來驚人的生產總值,然而,隨著人力成本上漲、全球局勢變動,這條路早已走到瓶頸。接著,國內產業開始轉型升級,一部分往高端製造、智能研發發展,另一部分則正面臨國際供應鏈多元化的衝擊。這時,如果還停留在「延長工時」的老路,只會累垮人才和企業文化,拉不動創新能量。中央看在眼裡,地方政府也心知肚明:要擺脫「內捲」,就得在制度上給予指引,鼓勵大家往「少加班、多產值」的方向前進。
再從社會層面看,「996」之所以盛行,不全然是老闆要求,而是某種「大家都這麼幹,我不敢落後」的集體焦慮。時下年輕人一方面渴望有多點私人生活,好好追劇、健身、旅遊或學習新技能;另一方面又怕被同事或主管貼上「不夠拚」的標籤,於是情緒上不斷糾結。官方近年來大力打擊「躺平」、「擺爛」等態度,試圖告訴年輕人「別把心態混下去」,但若沒有在職場與社會福利上做出結構性調整,年輕人又如何去擁抱一個「只准工作不准加班,但工作量卻沒變少」的怪異環境?因此,看似正向的「反內捲」,其實背後矛盾重重,既有體制內的壓力,也有個人經濟現實的拉扯。
我們可能會好奇,那這波「反內捲」到底會不會成功?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中國大陸社會目前正在調整整體發展模式,意圖從「勞動密集型」轉向「創新驅動型」。然而,創新驅動需要的不只是一群肯拚命加班的員工,更需要有活力、有餘裕去思考、試錯並嘗試突破的新生代。當大家被過度加班榨乾,身心疲憊,創意只會越來越枯竭;可是當公司直接用「禁止加班」的方式切斷補貼,也可能打擊員工士氣,甚至帶來另一波離職潮。如何在「少加班」與「保收入」之間取得平衡?怎麼給技術人員必要的專案彈性,又保障他們的休息權?這些問題都相當複雜,需要政府、企業、勞工三方長期對話並磨合。
更深一層的社會意涵是,當年輕一代的價值觀逐漸轉變,追求生活品質、健康與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拼命賺錢」不再是唯一的生命目標時,社會文化跟著改變就成為必然。在網路社群裡,越來越多人提倡「效率至上,而非時間至上」的工作態度,他們認為只要在規定時間內把事情做好,就應該盡情去享受私人生活,而不是頂著黑眼圈、半夜還在辦公室開PPT。這種新思維或許和上一輩「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觀念衝突不小,卻代表時代的進步與選擇的多元。那麼,官方與企業要如何接納這種新聲音,進而形成健康循環?這可能才是「反內捲」背後更重要的議題。
說到底,真正成功的反內捲,並不是把員工趕出辦公室就大功告成,而是要在全社會營造一種更理性的競爭氛圍:不在意誰坐在辦公室最久,而是看誰能在有限時間內做出最好的成果;不僅強調努力,更要注重效率、創意與員工的身心健康。由此,企業才能培養出更堅實的研發能力和更良好的品牌形象,國家經濟才得以有穩定而可持續的成長動力。如果最終大家只是在制度和管理手段上治標不治本,不願意對深層結構做出調整,那麼這股「不加班運動」或許只會成為一時熱潮。過一陣子,可能又回到「加班表現傑出,年終獎金多多」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