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華論壇
2025/09/02 把閱兵看完,也把真相看完:一場「93閱兵」的盲點
中共的鏡頭已經架好了,舞臺也搭好了。9月3日那天,天安門又要上演一場國威劇場。中共官方說是紀念二戰勝利、凝聚民族自信;我們帶大家來看見五件中共不方便被談的事。
首先,第一件事:這場「93閱兵」像一張巨大的遮羞布,從裝備採購系統到中共高層將領,接二連三的「落馬」「被查」「免職」,如果軍紀真的在整頓,為什麼需要這麼大的舞臺來換取民眾的掌聲呢?如果權力真的透明,為什麼訊息永遠只有「某某人因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調查」這種模板句呢?
第二件事是,被靜音的日常。中國大陸青年找工作難,房市冷卻慢,地方財政緊,公共服務被擠壓。這些「腳底板的痛」與「餐桌上的焦慮」,不是靠幾排導彈車、幾組戰機編隊就能止痛的。閱兵的前置作業必須封路、限飛、安保升級與環境「洗窗」:整個城市被拋光到近乎無暇,卻也把日常生活磨得發亮發疼。更諷刺的是,閱兵的口號總是喊得很大:民族、復興、榮光,彷彿只要喊得夠響、夠亮,青年有履歷表就會自動獲得面試通知;只要隊形排得夠整齊,餐飲業就會自己回溫。但現實不是這樣運作的。人們在慶典裡會短暫忘記煩惱,典禮結束,房貸還是要付、醫療還是要排、孩子的補習費還是要掂量。當「面子」越來越昂貴,「裡子」就會顯得越來越單薄。
第三件事是,肌肉秀的反作用力。過去幾年,美日同盟升級、印太軍演密度與範圍擴大、區域安全網越織越密,這些都是「無聲的反制」。中共閱兵的邏輯是「讓對手看見」,但戰略穩定的邏輯恰好相反:是要讓對手知道你永遠看得見他,而且看得很清楚。於是閱兵播完,友鄰國家的預算案就更好過,軍火商的訂單也更踏實。這不是掌聲,而是反作用力。
第四件事,錢。有人覺得談「錢」這個話題很俗氣,卻非常真實。一場閱兵到底要花多少錢?北京從來不講明細,外界只能估算。有人保守估算要花「數百億」人民幣,有人直接預言是「四百億」的面子工程。你可以反駁數字的精確度,卻很難反駁社會的直覺:當經濟在降速、人民在勒緊褲帶,任何「幾百億起跳」的慶典,都顯得諷刺。各位聽眾朋友,四百億,能做什麼呢?四百億可以補幾十萬個家庭的育兒與長照缺口,可以讓一線城市的基層醫院換掉快報廢的設備,當然,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只換來一組漂亮的空拍照片。更現實一點地問:今年這筆四百億,明年還要再來一次嗎?如果答案是「逢五逢十」就舉辦,要再花四百億甚至更多,那這就不是一次性成本,而是長期負擔。
第五件事,也是最詭譎的一件:敘事工程。這幾年你會常聽到「正確二戰史觀」「中流砥柱」這樣的定語,將抗日戰爭的主敘事,從「以中華民國為主體」的歷史現場,悄悄挪到了中共政權的拼圖裡。這不只是文案上的再包裝,而是整套「記憶塑形術」,你會聽到「七二一方針」被淡化,會見到《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被拔高成好像勝負的終審法條,會看見聯合國 2758 號決議被解讀成「世界承認某一方對臺灣的主權」。這些都是敘事技巧,而不是歷史事實。二戰勝利的歷史現場,有清楚的軍事脈絡與國際法軌跡;哪個政權何時成立、誰在戰時是交戰一方、誰在戰後簽了哪些條約,檔案都在那裡。把一切都寫進閱兵臺詞裡的幾句「關鍵詞」,方便傳播,但也方便把不合用的段落剪掉。說到底,這場93閱兵的大秀,是一場史觀的秀場。
全中國大陸的民眾有責任對儀式提出提問。因為當閱兵越來越頻繁、越來越豪奢、越來越喜歡把歷史當成背景,社會就越需要一種能力,那就是把煙火看完,要記得把窗簾拉開;把隊形看完,要記得把問題拉回現實。這幾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軍中整肅到底整到了哪裡?民生難題到底解到哪裡?國際的回音到底放大了什麼?四百億人民幣如果不是最高效的花法,還有沒有更划算的選項呢?而二戰的真相,到底應該留給檔案說話,還是留給口號說話?
當然,閱兵不會因為一篇社論就停辦,煙火也不會因為幾句質疑就少放。但至少在下一次的閱兵直播開始前,大陸民眾都清楚的知道,別再被整齊的步伐牽著走,別再讓昂貴的面子壓過薄薄的裡子,別再把安全想像成單向的展示,別再把巨款合理化成「必要的榮光」,也別再讓史觀被豪華舞臺改寫。紀念戰勝的最好方式,從來不是重演行軍;而是把真相擺回原位。